“五三”版人民币于1953年发行以来,已经走过了60年的征程,见证了我们伟大祖国的发展和强盛。人民币票面上“中国人民银行”那6个端庄典雅且具汉魏神韵的汉字书写者,他的生平事迹和过往故事,世人知之甚少。
上世纪80年代初,人们纷纷猜测,人民币上的汉字到底是谁写的?一种说法是: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南汉宸所写,因为他能写一手好字。另一种说法是:《山西日报》于1983年3月1日,在一则小资料中提到:是山西省书法家冀鼎朝先生写的,《新民晚报》也持这一说法。还有一位“书法家”自称是自己写的。消息一出,立即引起广泛关注。同年3月22日,总行收到一封来自山西省阳曲县黄寨村的来信,书者不同意《山西日报》的说法,并表示他能够证实是谁写的。要求调查,澄清事实。
仅过了半个月,总行即派金融专家陈溶赴晋调查。陈溶根据收集到的材料,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经过分析鉴别,初步确认,人民币票面上的汉字是山西省阳曲县黄寨村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叫马文蔚的写的。出于慎重考虑,总行又派北京印钞厂高级工艺美术师张作栋、工艺美术师陈明光,携带总行一号“绝密材料”即存档手迹原稿,赴晋核查,经过严格的技术鉴定,确认马文蔚是真正的“书写者”。马文蔚自觉保守国家机密,30多年来没有向任何人讲过,连自己的妻子、女儿也没有告诉过。
回顾当年书写过程,颇具戏剧色彩。那是1950年春季,一天,马文蔚被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南汉宸召到自己的办公室。马说,行长,您叫我?南行长幽默地说,我不请你,你不过来呢。说着,拿出一杆精致的毛笔,让马文蔚鉴赏,马文蔚接过来,审视了一会说,这是一枝宫廷御笔。南行长说,好眼力,写几个字看看。马文蔚沉吟片刻,不好意思地说,我自己平时练字的笔用惯了,是否让我拿来试试?经南行长应允,马文蔚回到办公室,取来了自己常用的笔,只见南行长正在把天蓝色的虎皮宣纸剪成四方小块,对马文蔚说,今天我要跟你比一比,看谁的字进步快,现在我说甚,你就写甚。马文蔚略感茫然,不过也没多想,只是笑了笑,点点头。俩人就这样拉开架势写了起来。
南行长说,先写一个“中”字,马文蔚就在南行长预先准备的宣纸上写一个“中”字,再写一个“国”字,就写个“国”字。之后,“人”、“民”、“银”、“行”、“元”、“角”、“分”等19个字逐一写出。南行长打趣地说,你的字越来越具个性了,不过水平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来,来,来,再写一遍。而后,把不甚满意的字,又写了写。南行长说,文蔚,选几个你认为比较满意的吧。马文蔚腼腆地笑着说,瞎写着耍哩,选什么呀!见马文蔚毫不介意的样子,南行长笑了笑,点点头,也没再说什么。睿智的南行长“略施小计”,让马文蔚在极其轻松的状态中,写下了字体隽秀、端庄大方、笔力浑厚、柔中带刚、秀丽含峰、日后人们倍加赞赏的人民币票面上的全部汉字,谱写了一曲千古绝唱。
芸芸众生,南汉宸行长缘何选择马文蔚书写人民币票面上的汉字呢?
新中国建立之初,为了适应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需要,打击银元投机,稳定金融秩序,中央决定货币改革,发行第二套人民币。对于票面上“中国人民银行”几个字,是继续沿用新中国建立前、原华北人民政府发行的被称为“第一套”人民币票面上的字,还是另请他人来写,南行长难以定夺。他和印钞厂厂长王文焕一起来到周恩来总理办公室,想听一听周总理的意见。周总理对他俩说,钞票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形象,马虎不得。写一手好字的南汉宸,想到马文蔚。
马文蔚1930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经济系。新中国建立前,一直就职于旧银行界。其间,在南京结识了同乡景梅九先生,交往甚笃。景先生是辛亥革命元老之一,当代著名的学者、诗人、文学家、书法家,因反清、反蒋、主张抗日而闻名全国,对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和抗日军民怀有深厚的感情。景先生的高贵品质,渊博学识,对马文蔚影响很大,也就是从此开始,马文蔚对书法产生了浓厚兴趣,每日耕耘砚田,练就一笔好字,在总行系统,已具名气。南行长是毛笔字书写高手,让马文蔚书写人民币上的汉字,可谓“伯乐识马”矣!
上世纪80年代后期,设计印制第四套人民币,准备改用简化字。是否继续使用马文蔚书写的“中国人民银行”6个字,总行领导提议,让中国书法家协会提意见。中国书法家协会的答复是,这几个字功底深厚,截至目前,国内书法界尚没有人能够超过这几个字的水平,况且这几个字已经在中国人民心中扎了根,得到认可。这时,年过八旬的马文蔚,体弱力衰,握笔手颤,已经无法写出当年的气势。总行决定,让北京印钞厂专家,在保留马文蔚书体结构和神韵的基础上,把繁体“国”字中间“或”字和“银”字边旁“金”字,改成简体字。经过专家们的不懈努力,摹出的“国”字和“银”字和马文蔚当年书写的原迹相比,其风貌神采基本一致,这也可以说是当代书法史上的一个奇迹。到后来印制第五套人民币,一直沿用至今。
马文蔚1949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银行工作,在总行金融研究所任研究员,1952年被国务院聘为高级知识分子,1958年错划为“右派”,遣返原籍劳动。1978年被平反,落实了政策。1983年,他为人民币票面书写中国人民银行行标及其他汉字的事实被确认之后,总行在报刊上公布了事实真相,并指示相关部门,对他的生活做了妥善安置,补赠了稿酬。从此,马文蔚在原籍山西省阳曲县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耄耋之年的马文蔚,思维敏捷,精神焕发,日常除习字、练拳、舞剑,还接待四方访客,谈古论今,切磋技艺。他参加各地的书法展赛,屡屡获奖,他的书法作品被选入中国文史馆“馆藏画册”和《当代名家书法宝鉴》等多种书画汇编。1984年被聘为阳曲县首届政协委员,1985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健康老人”,1987年被山西省文史馆聘为特约馆员,1988年应邀参加山西省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他的生平事迹先后被辑录到《共和国奠基人名典丛书》、《山西通志》、《太原市志》、《阳曲县志》,2010年9月阳曲县编纂《阳曲革命老区人物》,把他列入封面人物。
马文蔚驾鹤西去,已经25年了。马文蔚为人民币书写的“中国人民银行”行名及其票面上的全部汉字,其艺术性和实用性,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人民币作为中国的名片,其应用范围之广,接触人群之多,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是任何一幅书法作品都无法比拟的。从这个层面来说,人们把马文蔚誉为中国当代书法第一人,或许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