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紫砂来龙去脉的壶友肯定知道,所有种类的紫砂,最初都是一堆矿土而已,朱泥也是如此,由土到泥再到壶的诸多步骤中,一点点差别都会导致最终壶的呈现状态不同。这一堆矿土取自丁蜀镇的某个矿区,再由某位师傅选矿(从矿土中选择可以练泥的部分),由某位师傅练泥,由某位师傅做壶,由某位师傅烧壶。每一个步骤都是老师们手工操作,最终呈现的质感肯定是多样化的。
所有的紫砂泥料都是如此,所以,千万不要因为它的名字叫朱泥,就把它认定为“只应该是某一种形态”,紫砂泥,本来就千姿百态。
朱泥从矿源上看来比较稀少,不可能像红泥这样大量开采,从配方上而言也与普通红泥相差很多,一般来说都是手工炼成,所以制作比较困难。从泥质泥性的结构上分析,朱泥含铁、含铅、含硅的比例与普通红泥根本不同,其中某些元素的存在形式也有区别。朱泥必须是含有颗粒,其颗粒的大小、数量是可以根据需要调节配制。从成品分析,它的晶相成分比普通红泥要多得多,烧成收缩也比普通红泥要高出很多。
朱泥的色泽、质地与紫泥、本山绿泥有着不同的特点,故在制作上也具有很特殊的要求。原因主要是二个方面:一是朱泥料细度高,黏性差;二是收缩率大而导致变形大。所以,朱壶从泥料制作到成品的全过程中损失比例较大,成品率大约在百分之七十左右。
一般未接触过这种泥料的砂壶制作者都会感到生疏而棘手,即使是制壶工艺师、成型老手也无法很快掌握其特性,必须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摸索,才能逐渐适应。浪费泥料和时间是必然的,然而,只有付出这种高的代价,才能做好朱泥壶。
朱泥收缩比大而导致变形大,而变形大是产生开裂的原因。在制作朱壶过程中,要使壶身、壶盖、壶嘴、壶把都保持基本厚薄均匀,若是壶嘴短的还可以达到,壶嘴长的要控制各处厚薄一样就很困难。泥料本身在烧成过程中的规律是一致的,厚薄不一,其收缩就不相同,收缩比越大的泥料,其收缩差距就越大,所以制作朱泥壶的全过程中,其壶嘴是一个难关。即使厚薄度掌握好了,不慎将壶的内面挖毛糙了,烧出来的壶就会出现“内开”现象,壶的外面产生一条凹线,实际上壶内就有一条裂线。因此,要克服这些问题,就必须对朱泥的特性有充分的了解。
朱泥制作不能像紫泥、本山绿泥那样在一天或二天的周期内就可以完成,它至少必须在四天以上的时间,在这个周期中不仅需要严格操作程序,而且要不时检查有可能出现毛病的一些部位,如发现毛病要及时弥补修改,若不可以修的地方就要换下来(如换壶嘴),否则成品率就会更低,朱泥料本就稀少,浪费了实是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