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喵
在中国艺术史上,谁的作品最具个人特色?
毫无疑问,是朱耷。
那些翻着白眼的鱼、孤傲的鸟、逸笔草草的房舍茅亭。。。看似漫不经心,干湿浓淡、疏密虚实、远近高低却全然居于法度中。他对古人的笔墨法则信手拈来,情感如此丰满,难怪齐白石会说在九泉之下愿做其“走狗”。
实际上,除了鱼和鸟,朱耷常画的动物还有猫。从活力十足到睡意绵绵,他笔下的猫,不仅是其绘画风格演变的见证者,它们也亲见了这位清初画僧个人心绪的起伏过程:
朱耷,朱元璋第十七子的九世孙,在 1644 年明朝灭亡的时候,他才 19 岁。在躲避清兵追捕的路上,父亲离世,妻子亡故,于是他隐姓埋名,装聋作哑,在 23 岁时落发为僧,法号传綮( qǐ )。这东躲西藏的 5 年,没人知道他是如何度过的。
出家后,朱耷在画中用过很多名号,如雪个、个山、人屋、良月、道朗、驴屋。。。直到 1684 年,他开始使用“八大山人”,其他名号便全部弃之不用,直到去世。
《杂画册》是署名为“八大山人”现存最早的作品,落款的“甲子”为 1684 年,“一阳日”意思是冬至日。
《杂画册》之猫 1684 年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画中,冬季里的这只萌态可掬的猫,正浑身鼓地圆圆、尾巴翘地高高、黑眼球瞪得极大、身体前蹲后拱的看着前方,喜欢猫的人应该明白,这是它们“蓄势待发”的攻击姿势。
此时的八大山人 59 岁,已还俗娶妻。在此之前,他曾经历一场癫狂病,在将自己的僧袍撕碎后,一把火烧了个精光。他真的癫狂吗?无可考证,但这似乎是一场仪式,一场向世俗进发的仪式。
他这个时期的绘画,对情感的表达十分露骨、率直、直白,甚至是过于直白 。
《蕉荫猫石图》 1690年
《蕉荫猫石图》是八大山人 65 岁时完成的作品。他此时的绘画风格已趋向成熟,平淡天真,笔墨圆润。
画中,芭蕉之下的无根之石上一只孤猫背对观者,此景正是八大山人的真实心境——稀落的芭蕉对应山河破碎,无根之石映照自己的处境,猫是自己,正孤身立世。
(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供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