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认为画家是寄情山水、优哉游哉的闲适者,事实上,艺术家经历的是一种常人无法理解的抽象的精神苦旅。正如一位同道所说:“艺术犹如宗教,皆追求真、善、美,它是崇高的、神秘的,远离世俗的利欲。在实践过程中,笔墨不仅是一种技术语言,它也是一种修练的方式,充满着禅的意昧,因而成为了艺术家通往天堂最圣洁的载体……绘画艺术不应仅给人一种视觉上的愉悦,更多的应该是心灵的共鸣。
秦昭清作品
当秦昭清对山水画艺术的理解走向深入,他认为师承传统,走向自然、直面生活是不变的课题。近 来他更注重自然与境界、传统与个性的深入探究,而开始在更高层次思考自己的创作之路。
“我在苦苦追寻一种既能够传达宇宙空间、万物生态融为一体,又能相互依存、‘天人合一’的境界,致力于探索这种笔墨的时代语言,表现形式上力图寻找属于自己的语言图式。”
秦昭清作品
基于这种执着的探求,他转业后放弃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待遇优厚的工作,毅然担笈赴京,师从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当代山水画领域著名的领军人物、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卢禹舜先生。“大师的个性化笔墨语言程式,即会把明白人带入艺术的堂奥,也会把糊涂者带入没有生命活动的抽象语言世界。... ...”卢禹舜的告诫让秦昭清豁然开朗。
“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以笔墨而成”、“墨受于天,浓淡枯润随之,笔操于人,勾皴烘染随之”。秦昭清从卢禹舜“论神韵、论笔墨、论精神”等论述中,在不断锤炼、酣化笔墨技法的过程中领悟到:中国画虽然以写意为原则,并注重对造化的体验,但这种体验是精神意识克服感官局限,经过主观调节,直接触及世界本来面目之后的平稳、和谐、宁静和中庸。换言之,笔墨是以一种观照自然而转向关注心灵,并走上畅神、尚韵的表现之路后,孕育的一种阴柔之美。“阴柔之美是一种取境入画的态度,是在心灵理性的观照下,给客体创造无限可能性的愉悦感。”秦昭清如是解释。
秦昭清作品
秦昭清的山水画艺术,在历经长期的探索实践和沉淀、造化之后,由此而蕴含着深刻文化内涵,具有生命哲学与人生雅致的艺术境界,富含美学价值。当山水的激情遇上心灵的理性,秦昭清的画作出现了全新气象:铅华落尽之后,在释放纯粹的笔墨间畅游,情感、精神、气韵、境界,闪现出思接天地的智慧之光。